在过去的一年里,受到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多年来一直领跑全球IPO排行榜的香港新股市场再次成为上市集资的首选地之一,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企业纷至沓来,其中,多个中资企业更是前赴后继,奔向港股市场。统计显示,在2020年在港股成功上市的146家企业里有114家属于中资企业;另外,今年以来,百度、携程等都完成了回港二次上市,更多在美企业也考虑回港安排。
但是,在火热的赴港上市潮背后,并非每一家怀着上市梦的企业都能如愿以偿。拟上市企业从递交招股书到最终成功上市,都会面临着层层“筛选”,当中如若出现错过时效或者失误一步,就将被中止对相关企业审核的进程。
实际上,港股上市数量和通过率相对保持“双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些申请企业陷入中止上市的尴尬局面?
近日,《投资者网》梳理了2020年间赴港IPO招股书“失效”的重点企业详细名单,从中整理出34家企业并分析其在赴港上市期间被“中止”的原因,向投资者展示被赴港上市热潮所遮盖的那些被人们忽略的故事。
IPO“失效”个案大幅下滑 预示新股市场更活跃
外有美股市场“中概股震荡”的恶劣影响,内有A股市场新股排队“泄洪”的压力,因此,香港新股市场就成为一些内地企业实现上市梦的优选之一。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全球金融市场遭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尽管受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但丝毫未影响中概股回归港股以及内地企业赴港IPO的高涨热情。
即便受到疫情冲击,香港IPO市场仍表现出强大的韧力。去年,港交所创下自2011年以来新股发行最活跃的记录。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0年港股新股IPO数量合计146宗,共募资3975.28亿港元,达到十年来IPO发行的最高规模。
正所谓水涨船高,在新股发行规模创新高的情况下,未通过核准的公司数量也大大降低。港交所披露易数据显示,2020年1月1日至10月28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截止2021年4月28日仍未通过核准的公司数量为135家。而这一数字在2019年同期多达195家,同比下滑约44%。
针对已处于“失效”状态的135家企业,《投资者网》进行了重点梳理,并筛选出以下34家重点关注及研究的企业名单。
从行业分布程度来看,制造业(包括传统制造与智能制造)与电子科技行业为IPO审核“失效”企业数量最多的两大行业。制造业有5家企业,分别是:国华科技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特普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环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泓淘控股有限公司以及裕河控股有限公司。而电子科技行业则紧随其后,出现4家企业IPO审查“失效”状态。分别是:富元控股有限公司、速达软件集团有限公司、求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及臻客中国有限公司。
另外,从公司注册地来看,上述34家企业分布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江西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陕西省、安徽省、青海省、四川省、北京及上海。其中,共计有15家企业于香港完成登记注册。其次,广东省成为第二大注册地,有5家企业在该省完成注册。
长江商学院金融教授周春生告诉《投资者网》,港交所对于上市规则的调整是吸引大量内地和香港本土企业赴港挂牌的重要原因。
今年4月30日,是港交所新规实施的三周年。早在2018年的4月30日,港交所公布新的《上市规则》条例,该条例被誉为是25年来香港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条例规定:港交所将允许不同投票权架构的高增长及创新产业公司在主板上市,并放弃设立创新板,三类公司可用同股不同权形式在港上市;与此同时,尚未盈利或者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也可以在港交所上市。
新规生效后为大批的内地新经济企业踏上资本道路提供了很大的便捷,这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内地科技或生物等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内地新经济企业迎来上市的黄金时代,而且使得香港市场自2018年来迎来一轮轮新股上市热潮。
《投资者网》梳理数据发现,同比上年,2020年赴港IPO失效的企业数量呈下滑趋势,而这意味着什么呢?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廖群对《投资者网》表示,IPO失效的企业数量下滑意味着2020年企业奔赴香港市场上市的成功几率比2019年略大,同时也表明今年香港市场的活跃程度将会进一步增强,内地及香港本土企业争先恐后递表IPO的火爆现象将会持续。
他进一步解释道,“随着2021年国内新冠疫情受到遏制,内地及香港市场的复苏步伐加快,大批内地企业在排队等待上市。因此,有一部分企业选择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以募集资金。另外,中美经济尚未完全脱钩,目前也尚未对香港市场流动性造成影响,外资企业对香港市场持看好态度。”
理性看待上市申请“失效”:不意味上市失败
港交所的新规吸引了多元的新经济企业赴港上市,但是大多数企业自递交招股书之后都没有新的进展,陷入了“递交-失效-递交”的循环中,有的甚至在招股书失效之后,就再无下文。
众所周知,企业想要实现上市,需要递交招股书向公众披露自身信息。然而,递交招股书只是第一步,这并不意味着企业递表后就可以静待上市。之后,企业仍需时刻关注港交所审核通过与否,是否需要补交相关材料,直到其通过聆讯才算进入上市的下一步。
《投资者网》浏览港交所披露易主板上市的内容可知,从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28日,港交所主板上已有135家企业显示招股书“失效”。根据港交所相关规则可知:拟上市企业招股说明书的有效期为六个月,即自公开发行前最后一次签署之日开始计算,拟上市公司或发行人应当使用有效期内的招股说明书完成本次发行。
换言之,企业想要成功上市,就需要在这六个月的有效期内成功完成。若是不在有效期内及时补充相关财务材料,那么企业就会“暂停上市”的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说明书引用的财务报表只在企业最近一期更新日期后的6个月内有效,虽然特别情况下发行人可以适当的申请延长,但是延长最多不超过3个月。
周春生认为,应该理性看待企业上市申请资料“失效”的情况。他表示,申请IPO的企业,其招股书失效或者被港交所中止审查,这在香港资本市场或者海外资本市场是一种常见现象。在他看来,这种现象反映了申请IPO的企业成为上市企业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些企业在财务方面的持续运营能力、合规风险方面或者企业财务以及法律层面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风险及疑虑。”
另外,对港交所来说,保证IPO公司的质量是其非常重要的工作。周春生表示,假如公司在持续经营、财务、法律方面存在一定风险,他们在IPO申请过程中可能会被要求补充材料、或者被退回等,而这也是相关企业IPO“中止”的最重要的原因。